星期六, 三月 10, 2007

Navigation



以前总是嘲笑小东把IE的首页设为hao123,在我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小东说是不知道Yahoo邮箱的地址。

不难记吧?我的疑惑。

有必要记住吗,hao123上面不就有吗?

我算是明白诸如
265为什么有生意做了!
据说265的创业者是因为家中的老父不会打字才萌生开创这个导航网站的念头的。

其实不然,很多人不是不会,他是不愿意去记。更有的就是小东这样的,为什么要记住呀?

这样下来,固定的用户群就有了,265和hao123不就活的风风火火了吗?


这样看来Google推出其导航网站也就不足为奇了。see
here
不过265与google的导航感觉也有一定的差别。前者的商业化意味浓厚,后者更多的可能是增进用户感受,提高用户对于google产品的粘性吧。

星期五, 三月 09, 2007

被延误的《财经》

昨天晚上在小营华堂旁边的报刊亭翻杂志,看着四壁密密麻麻同时也花花绿绿的杂志真是有点感慨,怎么就翻不出几本自己想看的呢?
末了,老板告诉我这一期的《财经》还是没有到。
买了本《南风窗》,回去的路上在想,这恐怕有点凶多吉少了。
不能说我无事生非的瞎想,对于这样一本杂志,出版日期毫无疑问是固定,连续两个晚上在不同的报刊亭都被告知,没有到货。不能不让人有所猜想?

早上想通过Google搜索一下,但无果,再看财经网站,电子版已经挂出,我浏览了一下标题,似乎还好。
下午在singapore联合早报上就看到延误的真正原因,相关稿件涉及敏感问题,因此被撤稿,重新编辑之后才复印。see here

早报中最后一句颇让人寻味“据说,《财经》每期的文章毋须事先送上级机构审阅,但今期刊物在送往印刷厂前就被上级截住,并要求撤换相关稿件,编辑部人员都对内容这麽快走漏,感到蹊跷”

星期四, 三月 08, 2007

给小东推荐书

前两日跟小东说起要给她邮些东西过去,问起她想看点什么书,虽然电子版的东西到处都是,但面对屏幕终究是难有捧在手上的阅读感觉。
小东要给推荐一下。
很多人都说读书是私人的事情,是一个人的享受。
如何推荐呢?

今天无意看到林达的书,眼前一亮,这正好可以给小东看。
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我一本都没看过,但有所耳闻,好评如云,Google一下,最为甚者的是此书列为某些名家指定的大学生与法硕生的推荐书,其价值可以想见。

Google到的结果中有篇方舟子的文章,一看题目就有点不想看——华人“美国通”的荒唐事。
数年前耳闻新语丝之名,敬仰有加,后来还订阅了新语丝邮件,断断续续看了数月的新语丝,最后实在是有点烦闷,删除了之。
我也是学理工科的,科研的大致情况基本也是相通,方舟子揭露的诸多事情于中国学术界进步也确是有一定益处。但此人显然有点科学过度了,科学主义。
在批评林达的文章我只是看到方舟子一贯的文笔,找出错误,然后做出这人不行之类的判断。
我可以相信林达的这些地方的确都是错误,但自古有言瑕不掩瑜,有所错误也是难免,这样的书有几处硬伤又岂能抹杀其积极意义。

如此极端的强调科学精神,那恐怕只能写数学书了,毕竟阿拉伯数字之间的演算逻辑性强,错误还是低些的。
没错,中国的确是缺乏科学精神,但我难以接受的就是这些对某些原则走入极端思维的人,一如讨厌那种空洞的民主,自由理念。

一直很吸引我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总像一个盛产激进主义的温床?

年初在某个IT人士的blog上居然就贴了这么一个帖子,我反对某某党,我晕,说这么几个字有屁用?
没点建设性意见的瞎嚷嚷。
有点明白为什么会盛产激进主义了,因为提到这个帖子我就有点生气,想骂人,阿弥陀佛,长舒口气,我要平静。

星期二, 三月 06, 2007

如何分类?

Tag, introduced by Flickr and del.icio.us, is becoming a standard feature of online services. Now you can tag almost anything online, you can tag people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 tag your online bookmarks, tag your blog post, photos and videos.
刚在China Web 2.0 Review上看到这篇关于tag使用的调查,see here

Tag我习惯将其称为标签,Gmail里采用的label感觉意思更形象。

调查报告里面说,only 2.3% of internet users have ever used tag,除了懒的缘故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呢?

我每天总要不停的bookmark网页,download各种资料,然而如何分类是我头疼的问题,看起来label很有必要。
但现实的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给一个网页确定合适的tag,曾经尝试多个keywords,感觉烦琐,keywords少一点吧往往不能准确表明意思,那就选择覆盖意思较宽的keyword,但显然这还是不够,原因在于太多的东西在相互融合。太过广泛的keyword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看来首先得学学如何分类,然后才能用好tag。

星期一, 三月 05, 2007

Bridge Blog


这是法国已经建成的世界最高的桥,over the clouds,哇,好浪漫哟!


语言是什么,以前总觉得这就是一个tool,交流以及表达的工具。
渐渐的就不这么想了,语言有时候充当的是一个key的角色,了解世界,乃至了解真相的钥匙。

网络上有这么一些blog,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翻译其他语言的内容为本国语言。

其中心主要就是英语和本国语言的互译。

曾经见到句话这么说,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如果没有用英语表达过,就是没有发生。

或许说这句话的人是对英语的强势话语权有所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语世界目前的确是世界的中心。我们绝对不可以跳过。


这些blog有个名称就叫bridge blog。意为架起交流的桥梁。

译言网站的logo就是发现,翻译,阅读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另外一个网站,China Web 2.0 Review,则是把中国的新型互联网公司介绍给英文世界。

不过好像很多这类blog还是volunteer性质的,盈利前景不明显的话恐怕光怕激情难以为继呀。
去年著名的TechCrunch网站的法文翻译者就为此罢工过。see here

忽视差异



年前,在大望路坐车到牡丹园,不记得车号了,大约是8字头的车,寒风中等待了四五十分钟,才姗姗来迟。

拥挤自不用多说。听到售票员的一番言论,让我不由得还想说说这次公交改革。
之前,我对于低价公交能否缓解(解决那肯定不可能)北京较难困境深表怀疑,几月下来的运行情况虽不足以赋以结论,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自是确定无疑。
低价公交虽然提高了部分公交载客量,但这部分人流来自何方?
最大的政策初衷本是吸引自驾车车主,但几毛钱的微利相比较于舒适度显得微不足道。
无疑,破解交通难题,低价公交只是其中一环,相关配套措施的缺失让其成为政府眼中“鸡肋”的前景。
鸡肋感源于政府难于抛弃这个财政负担却不能实质性解决交通困境,毕竟低价公交的措施刚性太强,政府难有提价空间。

在我看来,还有更大失策之处,公交取消空调与普通之分。
前面提到的售票员说到,我们这个车是空调车,价格起步二元,因此坐车的人相对要少一些,素质也要高一些(这从何处判断?)。现在取消之后,什么人都会坐,每次都是挤得满满的,而且还会多事。(针对当时在车上的两个人打架的事情)

上周来北京,拿的是无座的车票,到郑州的时候,去补了张卧铺,下铺86元,凑巧旁边的一对想跟我换,乐意成人之美,他的上铺为75元,中铺想必是80元吧。
对此不禁苦笑,手中无座车票的价钱与坐票却是一致。
上中下铺在我看来差异并不明显,于我来说上铺那是最好,个人喜好,但我们可爱的铁道部却非得用几元钱分出个差别来,以示待遇差别。

一个理性的市场经济里面,用几元钱来区分上中下铺那是由于所提供商品或是服务的差异决定的。
而这个常识性的道理在公交改革中被颠覆,在火车上被矛盾的表现出来。
为何?
政府打着民生的旗号,以公权力强行取消差异。
火车则是凭借垄断地位,按自己的方式采取如此自相矛盾之策。

这种忽视差异的做法又会导致什么呢?如何才能解决呢?
这背后的故事显然很多。

星期日, 三月 04, 2007

美国艺术三百年


这幅画是巴斯奎特的,不知道小东是否还有印象,我们在皇城根艺术馆看过他的展览。

今天是元宵节。
总是很难在家过上元宵节,不明白中国的教育系统为什么总是要在元宵节之前一两天开课?

今天还是豆豆的生日,Happy Birthday!

中国美术馆2.10-4.5举办《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创新》。
三百年前,中国正是雍正在位的时候,对于悠长的中华文明来说只是一小段,但对于美国来说却可以说是全部。
艺术三百年,不就是全部的美国艺术历史嘛?
艺术史绝不单纯就是作品本身,各种流派的涌现。各种社会观念,体制变化等等必然交织于内。

颇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