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三月 05, 2007

忽视差异



年前,在大望路坐车到牡丹园,不记得车号了,大约是8字头的车,寒风中等待了四五十分钟,才姗姗来迟。

拥挤自不用多说。听到售票员的一番言论,让我不由得还想说说这次公交改革。
之前,我对于低价公交能否缓解(解决那肯定不可能)北京较难困境深表怀疑,几月下来的运行情况虽不足以赋以结论,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自是确定无疑。
低价公交虽然提高了部分公交载客量,但这部分人流来自何方?
最大的政策初衷本是吸引自驾车车主,但几毛钱的微利相比较于舒适度显得微不足道。
无疑,破解交通难题,低价公交只是其中一环,相关配套措施的缺失让其成为政府眼中“鸡肋”的前景。
鸡肋感源于政府难于抛弃这个财政负担却不能实质性解决交通困境,毕竟低价公交的措施刚性太强,政府难有提价空间。

在我看来,还有更大失策之处,公交取消空调与普通之分。
前面提到的售票员说到,我们这个车是空调车,价格起步二元,因此坐车的人相对要少一些,素质也要高一些(这从何处判断?)。现在取消之后,什么人都会坐,每次都是挤得满满的,而且还会多事。(针对当时在车上的两个人打架的事情)

上周来北京,拿的是无座的车票,到郑州的时候,去补了张卧铺,下铺86元,凑巧旁边的一对想跟我换,乐意成人之美,他的上铺为75元,中铺想必是80元吧。
对此不禁苦笑,手中无座车票的价钱与坐票却是一致。
上中下铺在我看来差异并不明显,于我来说上铺那是最好,个人喜好,但我们可爱的铁道部却非得用几元钱分出个差别来,以示待遇差别。

一个理性的市场经济里面,用几元钱来区分上中下铺那是由于所提供商品或是服务的差异决定的。
而这个常识性的道理在公交改革中被颠覆,在火车上被矛盾的表现出来。
为何?
政府打着民生的旗号,以公权力强行取消差异。
火车则是凭借垄断地位,按自己的方式采取如此自相矛盾之策。

这种忽视差异的做法又会导致什么呢?如何才能解决呢?
这背后的故事显然很多。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