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十月 21, 2006

去职 续

周一写了去职,遗憾邱晓华去职的原因迟迟笼罩于烟山雾海之中,昨日看到官方消息,China's former top statistician was removed from his post last week after links emerged between him and the high-profile Shanghai pension fund scandal.
上海社保案牵涉居然如此之广,先有上海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再就是邱晓华。涉及人员级别之高较为罕见。
我等小民自是乐见其成了。
只是如此力度反腐风暴是否可以根治毒瘤呢?我还是偏信良好制度多一些吧。

星期五, 十月 20, 2006

朝核,灾难还是机遇?

十一长假之后的安培访华,放在平日绝对是件大事,有人就称安培为日版尼克松。
然而在朝核事件之下,中日关系解冻似乎有点被轻描淡写了。

老实说对于朝鲜,感觉并不好,如今一意孤行的实施核试验,对于六方会谈的各方USA,South Korea,Russia,Japan,还有China自是各有感受。

中朝关系一向还算是亲密,华尔街日报有这么一句话介绍中朝关系,The reclusive communist country shares a 1416-kilometer boarder with China and counts it among its few friends. (这个reclusive用的很有意思)在此背景之下中国似乎颇为尴尬,朝鲜如此一意孤行,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因此少有受损,立志成为负责任的大国是中国的目标,而一个不负责任的邻居自然有点摸黑之嫌了。此外于中国而言,朝鲜发展核武也不是什么中国所乐见其成的。最主要的是华尔街日报中提到的中国对朝鲜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此时却失效。
措辞严厉的反对之后,中国不得不继续打圆场,朝鲜是否领情却是另外一说了。
局面如果愈加恶化,中国自是城门失火,池鱼遭殃。

但另一方面,正因朝核事件,中日韩史无前例的迅速回避历史问题的矛盾,共谋对策,这对于东亚的发展将是大大有利,尤其是中国,我虽然不喜欢小日本,但中日长期纠缠于历史问题,可能会使中国错过发展良机,长远看来中日和谐是中国所必须的。
另外中国政府长期一贯主张远离国际政治事件,六方会谈这种主动为之的事情本来就较为罕见,但实际上也取得了国际好评。朝核恶化,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由此更主动的参与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身,中国长期的徘徊与国际热点问题之外,采取所谓韬光养晦之策,但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深广,这终究是不可取的。
朝核给了中国无法推脱的接口,借此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也就成了机遇。

灾难还是机遇,终究还是要看政府的大智慧。
于我,何尝不如此呢?机遇还是灾难取决于你自己怎么做事情呀!

星期三, 十月 18, 2006

窗户



还记得泰国政变时,我提了这么一句,因为适应了bloglines阅读,所以连sina都似乎很久不曾打开。
昨天晚上因为给lll看我在bloglines里面subscribe的巨多feed,突然感觉这似乎有点不对劲。
仔细梳理了一下我的那些feed,挑了一些推荐给lll。

回到那个问题,其实这也是我一直的困惑。
就像lll问我的,你能看那么多吗?

海量的信息到底有没有取舍?
不管有无取舍,我们思考过这些获取的信息了吗?
还有就是我获取的方式难道只是bloglines这一扇窗了吗?

我最后挑了几个blog给lll,原则就是值得思考,另外更新不快(更新太多基本就是负担了)。
我希望这样的blog可以给人留出思考的时间。
但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这么一扇窗,想看到这个世界,想更清楚的看到自己,我们需要更多的窗户。比如读书。

用铅笔解释经济学



一支铅笔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确有让人着迷之处,我就是一直感叹市场分工的巧妙。

用描述铅笔生产过程的这样一个例子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实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它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看到这个铅笔经济研究社,我忍不住想推荐一下,希望是个好的地方。
here

有些东西你要明白,但可能不会有什么实际作用。一点经济学的知识正是此列。

网站里面有科斯(因产权理论获nobel prize)的这两篇文章,无论如何一定要看一看。
here

星期一, 十月 16, 2006

去职

有点好笑哟,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就谈论别人的去职。

说实在的我现在还是会把国家统计局与李德水挂上勾,就这样,邱晓华去职了。

Morgan Stanley的谢国忠因为内部邮件突然去职,因为涉及到批评singapore government。

虽然都是去职,然而前者却没有任何解释,留下无尽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