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八月 18, 2006

关于《读书》

新京报本月初有篇报道:《读书》:犹记“读书无禁区”的呼喊

《读书》杂志,月刊(好像是6元钱一本,没买过,图书馆有),1979年4月创刊,1979年-1990年主编为陈原,1991年-1996年,主编为沈昌文;1996年至今,执行主编为汪晖。
《读书》杂志创刊以来,以思想性获得了国内知识界的认可,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读物之一。
1979年4月,《读书》第一期上面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就引发了激烈争论,它导致的后果是,一段时间之后,沈昌文、董秀玉还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1983年,沈昌文和董秀玉代表杂志到上级部门做检查。沈昌文说,“我们到了会场,大家正在讨论《读书》杂志的问题,不料,有另一家更“重要”的杂志出了问题,领导急于去那里。于是会议取消,后来也没有再追究。”

只是让我想起2000年的关于《读书》的“读书事件”
李嘉诚同志旗下的香港长江集团李嘉诚基金会捐资100万,与北京三联书店《读书》杂志设立“长江《读书》奖”,号称要将其打造成中国的Nobel Prize,此次设3个著作奖,每部30万元人民币,3个文章奖,每篇3万元人民币,奖金总计为99万人民币。
首届特邀名誉主席为费孝通,负责评选的是为此次评选活动设立的学术委员会,其召集人为《读书》执行主编汪晖、黄平及学者汪丁丁,其常设执行机构工作室由《读书》杂志和港方基金会选派人员组成。评奖工作在1999年10月启动。
获奖作品出台后,大家颇有微词。
见2000年6月9日《南方周末》的报导和评论,
“这次奖项,引发微词的是费孝通的《费孝通文集》,汪晖的《汪晖自选集》和钱理群的《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因为费孝通是特邀名誉主席,汪晖是学术委员会召集人,钱理群是评审委员会成员。”
评论中说:“有关的非议之一,是关于汪晖及其《自选集》应否得奖。汪晖先生的学术成就可以暂放一边,汪晖先生的身份(《读书》主编)就使他的获奖令人存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长江《读书》奖”的争论由此在学术界文化界热烈展开。
作为一个评奖活动,其影响本不会如此之大,但在甘阳先生“无可奈何答昌文,百般不解说《读书》”一文之后,事态趋于扩大化。
最终演变成为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一场大论战。
“长江读书奖“事件后,中华读书网组织了“百位学者谈长江读书奖风波”的专题讨论,得到了海外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回应。

记录这一风波及争论的《学术权力与民主——“长江〈读书〉奖”论争备忘》一书也由中华读书网编辑、鹭江出版社出版。
有时间不妨找来看看!

贴上目录:(每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哟)

葛剑雄·我的遗憾 我的希望
徐友渔·学术评奖的规则与学术批评的态度
雷 颐·爱护“民间”——“长江《读书》奖”浅议
汪 晖·我对目前争议的两点说明
黄 平·谈“长江- 读书奖”
葛剑雄·读“长江读书奖”工作室《郑重声明》
朱学勤·程序公正与实质正义
贺卫方·从程序的角度看“长江读书奖”
陈克艰·评奖经济学和程序意识形态
旷新年·汪晖为何成了学界公敌?
龙卫球·习惯与学术权务较量
葛剑雄·读书奖争论的再讨论
龙卫球·学术公共事务人的公共意识
杨玉圣·读书奖、网上论坛与学术批评
徐友渔·“长江《读书》奖”争论的意义
周详森·“历史的讽刺”——我看“长江读书奖”评奖活动的意义
秦 晖·当代思想史上的“读书奖”事件

尹保云·《读书》、“长江读书奖”与中国学术的困境
任东来·从《读书》事件看理性的重要性
常向群·评论理性论与关于《读书》及“长江读书奖”的讨论
曹树基·我的两个问题
程念祺·学术批评、葛兆光、读书奖
雷 颐·“长江《读书》奖”为何突然更名?
徐友渔·讨论的疑点和难点
张伟然·“长江读书奖”的“中国特色”
李宗桂·站在圈外看评奖
萧 为·都是扎堆儿惹的祸——我看“长江读书奖”风波
赵春明·读书人的尴尬地位——从另一个角度看“长江《读书》奖”风波
钱乘旦·谈“长江读书奖” 郜元宝·做一回看客何妨?
毛寿龙·就读书奖讨论再答网友评论
阿 正·旁观者说 龙泉明·重在探索
仲伟民·“读书奖”的功德与遗憾
王 希·兴备、困惑与建议——我读“长江《读书》奖”讨论的感受
李庆西·大处不失公正
黄 平·我理解的《读书》
雀之元·关于《读书》与“新左派”关系的说明
任士英·《读书》:这是怎么啦?
晁福林·一个普通读者看《读书》
王春瑜·学者何必学文人?
丁东·学问家与公共刊物
李少兵·《读书》事件与社会良知
毛寿龙·善待读书、读书人与《读书》

蒋 寅·奖的真相与学术界的任务
黄克剑·学术评奖与学人境界
陈卫平·学术评奖公正与奖的心理负担
毛寿龙·《读书》版“一流学者评一流作品”的制度缺陷
黄卓越·无法苟同的权威性及对精英幻觉的责疑
马相武·评奖现象要上升到群体的高度
陈幽泓·评判的评判——探讨学术评判的制度缺陷
黄 进·从“长江读书奖”风波谈重视学术规范?
余三定·评奖程序与学术规范
吴忠民·从晕轮效应到健全学术成查评价机制——由“长江读书奖”所想到的
仲伟民·必须改革学术评价机制
伍铁平·学术评奖的另一面
智效民·远离评奖及其他
李振宏·各种公私奖项可以休矣
林象山·权术、钱术与学术
倪乐雄·学术评奖的反思
黄安年·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
袁济喜·鲁迅精神哪里去了?
谢 泳·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做事的?
阎晶明·学者风范何以显示?
郭齐勇·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略说批评与反批评的风格
严春友·学者的气度
张曙光·应当加强科学评价
周详森·学术著作评论的价值标准
张斌贸·从“长江读书奖风波”看中国的学术职业化
张 弘·智慧的命运
越法生·希望的呐喊
附录
钟晓勇·99万元大奖颁给“读书”人
王洪梅·《读书》方面拒绝“丑闻”
“长江读书奖”工作室·“长江读书奖”工作室郑重声明

《读书无禁区》选摘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全部人类文化,不是采取仇视、害怕和禁止的态度,而是采取分析的态度,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同时我们也有信心,代表人类最高水平的无产阶级文化,能够战胜一切敌对思想,能够克服过去文化的缺陷,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文化。因此,我们不采取“禁书政策”,不禁止人民群众接触反面东西。毛泽东同志在二十二年前批评过一些共产党员,说他们对于反面东西知道得太少。他说:“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46页)毛泽东同志特别警告说,对于反面的东西,“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同上,第349页)连反面的东西都不要封锁,对于好书,那就更不应当去封锁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