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三月 31, 2007

户籍制度变革

月前的偶一次聊天,跟同学信心满满的说起,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
昨晚被告之,户籍制度有重大变革。
但似乎喜悦之情并不多,我们理解的变革其实不是一个范围。

今日仔细看了下新闻,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十二省区合并农业户口以及非农户口,改称居民。

回过头来看,50年多的户籍制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立国之时,举步维艰,通过城市农村的二元结构以达到以农支工,进而实现新中国的初始工业化,虽然残酷,但却是无奈之举。
由于起需要,二元的户口制度进而被赋予了更多的added value,进入80年,户口其上的附加值意义日益凸显,矛盾进一步激化。
一句话其实就可以道出其中的关键,农民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身份。

正如孙立平在断裂中描述,行政的二元结构在改革之后,变成了市场主导的二元结构,农村被抛出市场,经济自然也将难以为继。
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打开户口制度的篱笆。

如此的户口改革一方面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权的觉醒。
不过相信前者多于后者。

但不容乐观的就是京沪等大城市绝对不会在短时间看到如此结果的。
户口的附加值需要政府去提供,而这显然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十年香港

每次听陈奕迅的十年 总会有些许情怀
十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那都是一个足够漫长的阶段。

十年前的那个晚上,中考完,但中考对我基本没用。因为那一些现在我还没搞清楚的政策,我要去重新到那个好的高中去单独考试。隐约记得那时的心态,出奇的轻松,不过那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那个奏响国歌的晚上,睡眼迷蒙中看着五星红旗以及紫荆花区旗升起,Hongkong回来了。
不知道妈妈当时为什么也在看这个,于我们一家,HongKong的回归远不如岳阳的琐碎有意义。

这就是我的童年,作为80年代出生的人,但我一点感受不到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中国以及世界。很抱歉,我的了解是从21世纪开始的,从这个时候起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中国,有这么一个世界。

香港回归不经意之间就已经十年了,为此,港府从4月就开始庆祝。
十年的时间对于香港意味着什么,我无法评判,但在我回想起十年前的那个晚上时,我发现现在我已经开始了解香港了。开始感知周围的世界了。

这个中国看世界的窗户或许意义没有那么重大了,但我希望它还能持续不断提供养料给这片广阔的内地。不仅仅是繁荣的经济,更包括民主的政府、法制的理念、具有良知的媒体如此等等。

星期五, 三月 30, 2007

马克思主义态度

最重要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基础劳动价值论
——晏智杰,peking univ

还记得第一次听剩余价值理论的时候(中学什么时候开始学这个,真是记不住了),老师颇费一番心思的解释,换得我等恍然大悟,原来资本家就是这样剥削俺等劳苦大众的。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真是有意思。
不过另一念头也随之出现,为什么资本家就不能拿这些剩余价值呢?他们不是出钱、出力了吗?

如此之想法迷惑了我多年,但从来也没有敢向别人请教,这等想法恐怕有些荒谬。

直到后来接触经济学,才渐渐明白其中奥秘。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惭愧,很多问题得到二十多岁才能明白,之前的大好时光确被荒废。

引用晏智杰的这句话,只是感慨突破僵化理论之艰难,想必我的后辈还会有我当年这样的疑惑吧。
说某某主义者其实也就不是什么真正的某某主义者了。

星期三, 三月 28, 2007

随意

blogspot今天再一次复活

昨日还有一疑虑, singapore的联合早报向来大胆,但昨日在blogline里面看到关于最近内地高层变动消息,点击链接居然被删。颇感惊讶,不解之中!
待看此后之变化。

晚上溜达到了豆瓣书店 申明一点 与大名鼎鼎的www.douban.com没有关系 不过新书四折 确实比较诱惑 买了几本香江第一键笔林行止的书

隔壁的万圣还是如此的安静 颇多好书 只是感慨时间总不够用

这一月来 似乎思想又在变化 诸多不如意的打击 还是各种思想的撞击 不得而知

用思维乐趣之语 顺者成人 逆者成仙 不求成仙 但求平安

星期一, 三月 26, 2007

特首之争

香港的特首之争昨天终于瓜熟蒂落。
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在数月前就已是众人皆知了,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选举。
与大陆相比,同样是没有悬念的选举,但特首之争却有着诸多可以解读的东西。

胡适当年在国民党从训政走向宪政时,批评政府有意延缓宪政,说,宪政是宪政的最好锻炼。
民主也是需要锻炼,我认为特首之争里面的选举程序正是其中最宝贵的财富。

诸如选举口号,施政方针,拜访选民如此等等。民众在这样的气氛中才能慢慢感知手中选票的意义。

施与的民主展示了独特的另一面。
昨天看的新闻,95%的村民要求村长下台,镇政府却以还有数名村民没有投票拒绝村民要求。你想要100%呀?

欧盟的50年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
——维克多·雨果

雨果的言语是梦想还是预言?
欧盟昨天庆祝了他们的50年风雨历程,自Treaties of Rome签订起。

上周一直在看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
其中有一本focus on美国的制宪会议。按照我们从小接受的世界史教育,似乎独立战争在美国的开国历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制宪会议,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中国肆意歪曲了它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小日本歪曲中国历史,每个国家总在一定程度上歪曲别人的历史)

这一点早有感触,只是一直没有时间仔细看看制宪会议的过程,揣摩那个时期的智者如何构建了这个世界最接近utopia的政治制度。
再仔细对比欧盟的历程与制宪会议。
有着相似之处,亦有大不同之处。

看今日之欧盟,宪法遭到france holland的否决,欧盟东扩造成新老欧洲的隔阂如此种种或可在美国的制宪会议之中体会一点智慧的火花。

历史给不了我们什么正确的答案,但前人的智慧总是有可取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