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八月 18, 2006

关于《读书》

新京报本月初有篇报道:《读书》:犹记“读书无禁区”的呼喊

《读书》杂志,月刊(好像是6元钱一本,没买过,图书馆有),1979年4月创刊,1979年-1990年主编为陈原,1991年-1996年,主编为沈昌文;1996年至今,执行主编为汪晖。
《读书》杂志创刊以来,以思想性获得了国内知识界的认可,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读物之一。
1979年4月,《读书》第一期上面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就引发了激烈争论,它导致的后果是,一段时间之后,沈昌文、董秀玉还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1983年,沈昌文和董秀玉代表杂志到上级部门做检查。沈昌文说,“我们到了会场,大家正在讨论《读书》杂志的问题,不料,有另一家更“重要”的杂志出了问题,领导急于去那里。于是会议取消,后来也没有再追究。”

只是让我想起2000年的关于《读书》的“读书事件”
李嘉诚同志旗下的香港长江集团李嘉诚基金会捐资100万,与北京三联书店《读书》杂志设立“长江《读书》奖”,号称要将其打造成中国的Nobel Prize,此次设3个著作奖,每部30万元人民币,3个文章奖,每篇3万元人民币,奖金总计为99万人民币。
首届特邀名誉主席为费孝通,负责评选的是为此次评选活动设立的学术委员会,其召集人为《读书》执行主编汪晖、黄平及学者汪丁丁,其常设执行机构工作室由《读书》杂志和港方基金会选派人员组成。评奖工作在1999年10月启动。
获奖作品出台后,大家颇有微词。
见2000年6月9日《南方周末》的报导和评论,
“这次奖项,引发微词的是费孝通的《费孝通文集》,汪晖的《汪晖自选集》和钱理群的《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因为费孝通是特邀名誉主席,汪晖是学术委员会召集人,钱理群是评审委员会成员。”
评论中说:“有关的非议之一,是关于汪晖及其《自选集》应否得奖。汪晖先生的学术成就可以暂放一边,汪晖先生的身份(《读书》主编)就使他的获奖令人存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长江《读书》奖”的争论由此在学术界文化界热烈展开。
作为一个评奖活动,其影响本不会如此之大,但在甘阳先生“无可奈何答昌文,百般不解说《读书》”一文之后,事态趋于扩大化。
最终演变成为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一场大论战。
“长江读书奖“事件后,中华读书网组织了“百位学者谈长江读书奖风波”的专题讨论,得到了海外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回应。

记录这一风波及争论的《学术权力与民主——“长江〈读书〉奖”论争备忘》一书也由中华读书网编辑、鹭江出版社出版。
有时间不妨找来看看!

贴上目录:(每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哟)

葛剑雄·我的遗憾 我的希望
徐友渔·学术评奖的规则与学术批评的态度
雷 颐·爱护“民间”——“长江《读书》奖”浅议
汪 晖·我对目前争议的两点说明
黄 平·谈“长江- 读书奖”
葛剑雄·读“长江读书奖”工作室《郑重声明》
朱学勤·程序公正与实质正义
贺卫方·从程序的角度看“长江读书奖”
陈克艰·评奖经济学和程序意识形态
旷新年·汪晖为何成了学界公敌?
龙卫球·习惯与学术权务较量
葛剑雄·读书奖争论的再讨论
龙卫球·学术公共事务人的公共意识
杨玉圣·读书奖、网上论坛与学术批评
徐友渔·“长江《读书》奖”争论的意义
周详森·“历史的讽刺”——我看“长江读书奖”评奖活动的意义
秦 晖·当代思想史上的“读书奖”事件

尹保云·《读书》、“长江读书奖”与中国学术的困境
任东来·从《读书》事件看理性的重要性
常向群·评论理性论与关于《读书》及“长江读书奖”的讨论
曹树基·我的两个问题
程念祺·学术批评、葛兆光、读书奖
雷 颐·“长江《读书》奖”为何突然更名?
徐友渔·讨论的疑点和难点
张伟然·“长江读书奖”的“中国特色”
李宗桂·站在圈外看评奖
萧 为·都是扎堆儿惹的祸——我看“长江读书奖”风波
赵春明·读书人的尴尬地位——从另一个角度看“长江《读书》奖”风波
钱乘旦·谈“长江读书奖” 郜元宝·做一回看客何妨?
毛寿龙·就读书奖讨论再答网友评论
阿 正·旁观者说 龙泉明·重在探索
仲伟民·“读书奖”的功德与遗憾
王 希·兴备、困惑与建议——我读“长江《读书》奖”讨论的感受
李庆西·大处不失公正
黄 平·我理解的《读书》
雀之元·关于《读书》与“新左派”关系的说明
任士英·《读书》:这是怎么啦?
晁福林·一个普通读者看《读书》
王春瑜·学者何必学文人?
丁东·学问家与公共刊物
李少兵·《读书》事件与社会良知
毛寿龙·善待读书、读书人与《读书》

蒋 寅·奖的真相与学术界的任务
黄克剑·学术评奖与学人境界
陈卫平·学术评奖公正与奖的心理负担
毛寿龙·《读书》版“一流学者评一流作品”的制度缺陷
黄卓越·无法苟同的权威性及对精英幻觉的责疑
马相武·评奖现象要上升到群体的高度
陈幽泓·评判的评判——探讨学术评判的制度缺陷
黄 进·从“长江读书奖”风波谈重视学术规范?
余三定·评奖程序与学术规范
吴忠民·从晕轮效应到健全学术成查评价机制——由“长江读书奖”所想到的
仲伟民·必须改革学术评价机制
伍铁平·学术评奖的另一面
智效民·远离评奖及其他
李振宏·各种公私奖项可以休矣
林象山·权术、钱术与学术
倪乐雄·学术评奖的反思
黄安年·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
袁济喜·鲁迅精神哪里去了?
谢 泳·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做事的?
阎晶明·学者风范何以显示?
郭齐勇·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略说批评与反批评的风格
严春友·学者的气度
张曙光·应当加强科学评价
周详森·学术著作评论的价值标准
张斌贸·从“长江读书奖风波”看中国的学术职业化
张 弘·智慧的命运
越法生·希望的呐喊
附录
钟晓勇·99万元大奖颁给“读书”人
王洪梅·《读书》方面拒绝“丑闻”
“长江读书奖”工作室·“长江读书奖”工作室郑重声明

《读书无禁区》选摘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全部人类文化,不是采取仇视、害怕和禁止的态度,而是采取分析的态度,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同时我们也有信心,代表人类最高水平的无产阶级文化,能够战胜一切敌对思想,能够克服过去文化的缺陷,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文化。因此,我们不采取“禁书政策”,不禁止人民群众接触反面东西。毛泽东同志在二十二年前批评过一些共产党员,说他们对于反面东西知道得太少。他说:“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46页)毛泽东同志特别警告说,对于反面的东西,“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同上,第349页)连反面的东西都不要封锁,对于好书,那就更不应当去封锁了。

思想国 理想国

熊培云思想国
借柏拉图理想国之说吧
网站吸引我之处多于其文字
何处是我所向往的理想国?

星期四, 八月 17, 2006

原来如此

30岁之前没有信仰过左翼思潮,心灵有病;
30岁之后继续信仰左翼思潮,脑子有病。
——克莱孟梭


尽管我一直刻意淡化自己的思想形态,但不得不承认这句话非常贴切。

你的邮箱里面有多少封信

“如果你收件箱中有1,000封邮件,这可能说明你虽然不想错失机会,但有时却来不及抓住它”
“如果你收件箱中只有10封邮件,说明你前进的脚步过于匆忙,难以细细品味生活的乐趣。”

前两天我还在感慨暑期如此之短 但写这个的时候我不这么认为了
因为outlook里面有将近1000封未读信件 bloglines里面每个feed也有两位数或是三位数的新文章
有种delete的冲动 从新订一个空白的起点
实际情况可能更糟啦 因为还有几个邮箱里面也会堆积无数的mail

不要问我为什么订了这么多mail 看看上面的话你就明白
或许现在我需要想明白的一点就是如何抓住他们
你会怎么做呢?

星期三, 八月 16, 2006

单向街

































不知道何以为单向街
那次很偶然在后海边看见

晋江工会 沃尔玛不要怕


沃尔玛(中国)在中国与全国总工会的博弈 东西方都异常关注
做为世界头号零售商 沃尔玛一直拒绝在全球所有门店中建立工会 即便在USA也如此 沃尔玛之强势可见一斑
然而这一现状却在中国被打破 晋江沃尔玛首立工会 欢呼之余很有必要分别解读东西方之反应
模糊的欢呼雀跃抹杀了这个事件的真正本质 容易造成一种假象 社会主义中国是工人利益至上 劳方至上 而资本主义就是相形见拙了 东西之差异真如此吗
前段日子我对eo的社论中提到的劳资需要共体时坚发了一点感慨 劳资双方无平等地位 亦无平等之谈判实力 共体时坚很容易就变成劳方独自承担 原因无它 官方工会与民间工会实是相差千里。
Wall Street Journal一语道破:“全总与西方工会并不一样,后者主要关心的是员工的权利,并代表他们与资方就工资福利问题进行谈判。全总官员称,该组织主要致力于促进劳资双方的关系。有些分析师将全总看做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工具,用以控制工人、防止独立工会的大量涌现。”

东西方之欢呼实际相差甚远
中国工会 沃尔玛不用怕 沃尔玛只是怕开了这个头 会成为建立西方沃尔玛工会的导火索




星期二, 八月 15, 2006

勿忘历史 但请撇开仇恨

又到8。15
阴历的8.15是中国最有传统意味的节日之一,然而阳历的8.15却满载着伤痛
sina主页的醒目处果然挂着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头条 右边配上外交部的强烈抗议
1945年的这一天战争虽然已经结束 战火在那一天熄灭了 但每个人心中却是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历史我们没有忘记 但历史绝对不仅仅是包袱 也不仅仅是仇恨
岳飞在《满江红》里提到 “靖康耻 犹未雪” 这靖康之耻让多少文人志士痛苦流睇
北宋立国之初 南有诸多小国 南唐(李煜老兄正是末代君主) 马楚 后蜀等 北有北汉 契丹 赵匡胤立国策为先南后北 即先易后难 后人难以评述这一政策到底正确与否 只是至太祖去世 太宗朝才算是平定南方 再发兵北方 却是屡战屡败 最终言和 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 960年立国 半个世纪就有衰微之象了 可叹) 辽萧太后和圣宗亲率大军南下 深入宋境 兵抵澶州(今濮阳) 直逼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 朝野震惊 主战 主和两派各持己见 莫衷一是 宰相冠准力排众议 坚持抵抗 并力促真宗皇帝御驾亲征 真宗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 在澶州城下胜辽军 辽恐腹背受敌 提出和议 于12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 由宋每年输辽岁币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 因澶州亦名澶渊郡 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之后 宋辽和好百年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 此之丧权辱国条约当是可辱骂之 然当是之利好却是我等难以体会 后人看前人总是忘记他们的时代
再后辽腐败 金崛起 重和元年(1118年) 北宋统治者已看到金强辽弱的形势 遂遣使 从海路赴金 商议联合灭辽事宜 此后 金宋使臣频繁接触 至宣和二年(1120年) 双方商定 金取辽中京大定府 宋取辽南京析津府 辽亡后 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 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因双方使臣由渤海往来洽谈 故称“海上之盟” 宋金结盟后 金军连克辽中京 西京 而北宋却迟迟按兵不动 见辽败亡之势 已定 才出兵攻辽南京(注 今天的北京) 但几次进攻均被辽军击败 最后 南京被金军攻破 结果宋以增加岁币的代价 换取到被金兵抢掠后的南京空城
宋金联手抗辽之战让金见到了宋的衰败程度 前门驱狼 后门引虎 1127年金军大肆搜掠京城,立张邦昌为楚帝 驱掳徽 钦二帝和宗室 后妃 教坊乐工 技艺工匠等数千人 携文籍舆图 宝器法物等北返 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 或「靖康之难」 「靖康之祸」 「靖康之耻」
此一事也 南宋朝 元起 当金哀宗被蒙古人追逼 走投无路之时 派人借粮 “上谕之曰:‘宋人负朕深矣。朕自即位以来,戒饬边将无犯南界。边臣有自请征讨者,未尝不切责之。向得宋一州,随即付与。近淮阴来归,彼多以金币为赎,朕若受财,是货之也,付之全城,秋毫无犯。清口临阵生获数千人,悉以资粮遣之。今乘我疲敝,据我寿州,诱我邓州,又攻我唐州,彼为谋亦浅矣。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必及于我。我亡必乃于宋。脣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卿其以此晓之。’至宋,宋不许。”(元脱脱《金史》)亡国之君,其言亦善。
1234年 金亡
1279年 南宋亡
举两例 或不恰当 但请记住历史留下的东西里面最容易让人记住的就是仇恨 而仇恨最容易蒙蔽你的双眼
还有两事顺带一提
1900年庚子事变 慈溪在这一天离京西狩 八国联军入京
1945年的这一天印巴分治 克什米尔的灾难始自这一天